全市生态环境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市委开展“迎盛会、铸忠诚、强担当、创业绩”主题学习宣传教育实践活动要求,以务实行动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忠诚担当、攻坚克难,奋力推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津沽大地上生动实践,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天津,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201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时,对天津工作作出了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三个着力”)的重要指示。
产业绿色低碳,环境优美宜居,人民幸福安康——九年来,天津市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踔厉奋发,笃行不怠,走出了一条具有天津特色、行稳致远的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助推高质量发展的绿色之路。
天津生态环境系统以“三个着力”为元为纲,用看得见、摸得着、享受得到的蓝天、碧水、净土等优质生态环境产品,不断提升群众的生态环境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初心不改目标如一,全力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
党的十八大以来,天津见证了从“污染减排”到如今“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升华。一路走来,初心不改,目标如一,发挥了生态环境保护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2013年,天津作为一个中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一个老工业城市,面临着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交通运输结构偏公、用地结构偏散“四座大山”,长期粗放式的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已十分突出。
天津市区海河段金阜桥东北方向,沿河岸而建的高楼大厦巍然耸立,这里是河东区海河沿岸高端产业承接带、生态环境景观带、城市品位展示带的一个重要节点。而在之前,这里坐落着的是始建于1937年的天津第一热电厂,长期以来,它在为城市发展提供动力的同时,其产生的煤烟、粉尘也一直困扰着周边百姓。2014年,海河北面那根具有标志性的195米高的烟囱被永久拆除,天津第一热电厂至此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天津第一热电厂设计年燃煤量100万吨,2010年前实际年耗煤量均在70万吨以上。仅以2011年实际燃煤596077吨计算,它的“谢幕”每年可为全市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215997吨、二氧化硫排放3081吨、氮氧化物排放3827吨。
与天津第一热电厂情况类似的还有坐落于河西区的陈塘庄热电厂,建成运行二十多年来,在给人们送来光与暖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环境问题,煤灰、扬尘、黑烟曾让周围居民苦不堪言。“大气十条”出台后,陈塘庄热电厂3台燃煤机组全部关停,削减燃煤377万吨,自此,天津市中心城区再无燃煤电厂。其所在地块经过整理后,打通了整个区域的中心堵点,实现了新梅江地区南北板块土地的有效整合。
天津第一热电厂、陈塘庄热电厂的“过往”是天津市孜孜不倦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的一个缩影。党的十八大以来,天津举全力深挖“四座大山”。
全力调整产业结构。在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同时,着力破解“钢铁围城”,7家钢铁企业关停了3家,保留的4家炼铁、炼钢产能分别仅有1185万吨、1525万吨。2017年以来累计压减粗钢产能495万吨,炼铁产能660万吨。集中整治“散乱污”企业2.2万家,倒逼落后产能退出、“两高”企业转型和传统产业升级,实施传统产业智能化、绿色化改造,为“腾笼换鸟”筑牢基础。
全力改善能源结构。燃煤总量从“十二五”末的近5000万吨压减到3750万吨,巩固燃煤机组超低排放水平,有序推进1.1万台燃煤锅炉并网整合或改燃关停,实现煤炭清洁高效利用,120万户农村居民实现冬季清洁取暖。
全力转变交通运输结构。天津港于2017年4月底停止接收公路运输煤炭,京津冀沿线减排氮氧化物9000吨、细颗粒物200吨全面供应国六标准汽柴油,淘汰黄标车、老旧车70余万辆,占到全市机动车保有量的四分之一。
全力优化用地结构。持续用力破解“园区围城”,314个工业园区,原地保留68个、整合提升115个、关停取缔131个。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天津坚持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实现经济发展的质量与效益双提升。严把项目准入关,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持续优化粗钢产能,全年粗钢产量同比压减201万吨。深入实施制造业强市战略,谋划信创、高端装备等重点产业链12条。服务机器人、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等重点产品产量分别增长1.7倍、54.3%和53.2%,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高技术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达到26.1%、15.5%。
能源结构调整方面,谋划域内新能源项目36个,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增至325.11万千瓦,占全市装机比重提升至15%。推动完成35台燃煤锅炉改燃并网。
交通运输结构调整方面,推动重点企业和园区铁路专用线建设,公转铁、散改集成效得到巩固提升。天津港铁矿石铁路运输比例达到65%以上。探索低碳运输模式,天津港北疆港区C段集装箱码头投产运营,成为全球首个“智慧零碳”码头。
绿色空间结构持续优化,实现增绿扩容。“871”重大生态建设工程深入实施,涵养京津冀生态“绿肺”“绿肾”。绿色生态屏障一级管控区蓝绿空间占比提升到65%以上,成规模生态区近300平方公里,湿地、海岸线和绿色矿山生态保护修复持续推进。“据测算,当前绿色生态屏障区碳汇约12.6万吨/年,而根据屏障区总体规划、造林绿化专项规划测算,到2035年,屏障区碳汇将达20.6万吨/年。”天津低碳发展研究中心规划部门负责人赵翌晨说。
聚焦“质变”总体目标,全力守护群众幸福安康
党的十八大以来,天津强化顶层设计,标本兼治,久久为功,持续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宽广度,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探索实践“依靠结构调整控污染增量,依靠工程治理减污染存量,依靠严格管理控污染排放,依靠区域协同控污染传输,依靠生态建设扩环境容量”生态环境治理之路,生态环境实现总体性、历史性、突破性好转,人民群众的环境幸福指数日益提升。
在2021年“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一切为了提升群众的生态环境幸福感——找回蓝天”案例从全市600个案例中脱颖而出,入选十大典型案例,生态环境改善成效赢得了全市人民的普遍认可。
生态环境监测数据显示,天津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开局良好,再创佳绩。2021年,空气质量改善成效取得历史性突破,实现3个“首次”,即:PM2.5年均浓度39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0.4%,首次进入“30后”;优良天数264天,同比增加25天,优良天数比率达到72.3%,首次超过“七成”;重污染天数7天,同比减少3天,首次降到“个位数”。
数据显示,2013年天津PM2.5平均浓度为96微克/立方米,重污染天数49天,优良天数仅为145天。9年来,全市坚持煤、工业、车、尘、新建项目污染“五控”治气,不断改善大气环境。2021年,PM2.5平均浓度较2013年下降59.4%,重污染天数减少42天,优良天数增加119天。蓝天在线,已成常态。
同样大幅改善的还有水环境质量。通过坚持控源、治污、扩容、严管“四措”治水,陆海统筹减负、生态保护修复、风险防范应对“三招”治海,至2021年,全市的优良水体稳步提升,12条入海河流水质从2017年的全部劣于Ⅴ类到2020年的全部达到Ⅴ类,再到2021年总体达到Ⅳ类,实现连续跨越。作为天津母亲河的海河,水质已常年稳定在Ⅲ至Ⅳ类,重焕光彩。
3月初,在海河金阜桥上,人们三五成群驻足,欣赏着海鸥在波光粼粼的河面上捕食的自然美景。数十只海鸥嬉戏飞舞,宛若精灵,为这座因海而兴的城市带来了春日里的勃勃生机。
而在9年前,这样的场景极少出现。纵然有海鸥觅食,但空气不好,雾霾蔽日,人们也没有停留的兴致。抑或赶上好天,但当时的海河水质却是劣Ⅴ类,发黑发浑,让景致减色不少。
通过坚持农用地、建设用地“两控”治土,土壤环境质量一直处于安全、良好状态。2021年在全国率先对暂不开发利用的污染地块全部实现风险管控;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出水达标率达到91.7%,与2020年相比,提高33.4个百分点,位居全国先进行列,切实保障群众“吃得放心,住得安心”。
坚持生态优先,提升生态服务功能,保障环境安全
坚持生态优先,从加强监管、助力修复、帮扶创建上发力,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不断增强。全市生态状况指数持续保持良好,陆域生态系统生态服务功能明显提升,尤其是生态服务功能中的固碳功能,近5年提升了8%,其中绿色生态屏障区碳汇量增长尤为明显,增幅达到45%以上。助力推进“871”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七里海等4个重要湿地自然保护区的水域湿地面积比2017年增加了113.23平方公里。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观测记录鸟类已达452种,较2014年记录种类增加了36种。西青区、宝坻区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西青区王稳庄镇、辛口镇成功创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海河(河北区段)入选全国18个美丽河湖优秀案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大美画卷在津沽大地全面展开。
生态环境安全无小事。为守护好群众的健康与平安,天津市生态环境系统牢固树立底线思维,聚焦重点领域,强化常态化管理,着力构建全过程、多层级生态环境风险防范体系。严格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强化废弃源安全收贮,收贮率始终达100%。加强危废环境监管,建成“危险废物综合监管信息系统”,将全市1.5万余家企业纳入平台,全程、实时监管产、运、处各环节。
特别是面对今年的疫情突袭,天津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迅速提升处置和运输能力,通过科技助力,精准施策,确保涉疫医疗废物、医疗废水全收集全处置。据统计,自2020年1月20日至今年3月14日,全市共收运医疗废物43802.01吨,其中涉疫医疗废物12285.11吨,均已严格规范实施无害化处置,有效保障了全市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天津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温武瑞表示,当前,全市生态环境系统将准确把握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新任务新要求,保持战略定力,坚定不移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坚定战略方向,不负时代重任,全方位服务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加快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从量变到质变。“‘十四五’期间,我们要将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三个着力’重要要求继续坚定不移贯彻下去,扎实走好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助推高质量发展的绿色之路,让人民群众获得更多的生态环境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温武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