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8日,奥密克戎突袭天津。天津由此打响一场奥密克戎防控大规模遭遇战。这些天来,一个面积11966.45平方公里、人口近1400万的直辖市,两周之内历经4次全员和多轮重点区域核酸检测,医疗废物和医疗废水处置应急体系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突然而至的“大考”,这段时间,天津市做了哪些工作,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如何解决的,目前效果怎样?日前,记者带着这些问题进行了专门采访。
“快”+“足”: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迅速备足处置和运输能力
奥密克戎变异株具有传播快、隐匿性和穿透力强的特点,在短时间、大规模处置其涉疫医疗废物、医疗废水方面,天津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同时间赛跑,与病毒搏斗。1月8日,天津市紧急启动应对本轮疫情防控措施后,市生态环境局第一时间在全市同步启动疫情期间医疗废物和医疗废水处置应急预案,成立市生态环境局疫情防控医疗废物废水安全处置指挥部(以下简称指挥部),由局党组书记、局长温武瑞担任总指挥,建立由局相关处室、直属单位、各区生态环境局和医废专家组成的医疗废物、医疗废水处置专班,确保指挥协调机制畅通,医疗废物、医疗废水处置工作有序推进。在此基础上,同步建立16个医疗废物处置包区指导服务组,由6名局领导包片、16名处级领导干部包区,服务各区医疗废物和医疗废水处置工作。
面对全员核酸检测过程中出现的医疗废物激增等新情况,温武瑞明确要求,要坚决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疫情防控决策部署,强化监管,规范处置,牢牢守住医疗废物收集、转运和处置的三大关口,确保“应收尽收、应运尽运、应处尽处”。
1月8日,指挥部在调度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天津瀚洋汇和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全启处置能力的同时,协调天津合佳威立雅环境服务有限公司、天津滨海合佳威立雅环境服务有限公司两家危险废物处置企业进一步释放处置能力,全市日处置能力由95吨提升到210吨。根据需求,1月16日晚,进一步扩展处置能力,提升到330吨,并将市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环科院)移动应急处置设施全部调试、列入备用。此外,天津金隅振兴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每日47吨处置能力也在备用中。
数据显示,本轮疫情爆发以来,天津市医疗废物产生量不断增加,从之前平常的每日50吨左右,激增至每日200吨左右,最高峰时达到226吨。
“每日产生量虽然大了,但我们的处置能力是充足的。实际上,全市整个调动起来,最大可以达到每日近380吨,这还不含全市生活垃圾焚烧协同处置能力。” 对于处置能力这块,指挥部综合协调组组长、市生态环境局固体处二级高级主管孙钰对此很有信心。
处置能力有了,但如果各点位医疗废物运不过来,最大处置能力也只能停留在纸面上。为加大运力,1月8日,指挥部紧急通过调度统筹,将有资质的社会车辆纳入运力保障,全市医疗废物运输车辆由原来的34辆增加到73辆。1月17日,车辆进一步增加到84辆,运力达到700多吨。“全部车辆都由指挥部统一调度,运力相对充足。”孙钰说,天津在处置能力和运力准备上做到了“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与处置能力和运力方面的“令人放心”相比,医疗废物收运环节遇到的麻烦才是真正让孙钰和她的同事们“揪心”的。1月20日,天津市第四次全员核酸检测当天,记者从她那双布满红血丝的眼睛和已经嘶哑的嗓音中,能够感受到她和她的同事们在这些天为此付出的心血与承受的压力。
1月21日,服务组赴和平区开展多口指导帮扶工作。服务组先后赴隔离点等处现场查看隔离点医废暂存间运行情况、废水消毒情况,交流需要帮助解决的问题和困难,并对隔离点医废间规范性、废水消毒工作的管理等提出建议。和平区生态环境局负责同志以及帮扶组的有关同志参加。
“准”+“活”:精准分类施策实现全收全处,科技助力灵活破解收运难题
伴随着多轮全员和重点区域核酸检测,天津市核酸检测点、收集点、隔离点根据需要,不断进行动态增设调整,同时新增医疗废物贮存点也在不断增加变化中,并具有点多、面广、分散的特点,给收运带来了巨大挑战。数据显示,全市核酸检测医疗废物收集点位从疫情前的“零”,至1月20日第四次全员核酸检测时,已达到247个。
此外,记者从相关渠道了解到,全市隔离点医疗废物收集点位,也从本轮疫情爆发前的141个,增至1月20日的385个。
当时,摆在孙钰他们面前的情况是,虽然天津市已经于去年12月1日在市危险废物综合监管信息系统实现了医疗废物收集、运输、处置全过程智能化信息化管理,并实施电子转移联单让全市医疗废物管理告别“纸质时代”,但这仅限于全市医疗机构。因疫情防控需要临时新增的诸多医疗废物收集点、隔离点并不在这一信息系统当中,暂存单位、收运单位、处置单位彼此间还只能采用传统的纸质联单方式交接。
这就带来了三方面问题:一是传统纸质方式与信息化方式相比,存在很大的滞后性,不能让指挥部门实时“看到”各收集点、隔离点、各收运车辆的剩余存储和运输能力,从而无法及时进行有效的运力调配,导致清运效率降低。
“比如,某辆车本来明明还有半车的运力,但由于不能及时得到信息指引,就只能拉着半车的量送到处置单位。实际上,在信息及时畅通的情况下,完全可以调配它再去附近的点位再多装一些。”天津市生态环境综合保障中心固废与应急室高级工程师王冬梅认为,应急状态下,战场情况瞬息万变,没有信息化手段的支撑,不可避免地会造成宝贵的运力浪费。
二是在全员核酸检测带来医疗废物产生量短时间暴增,对收集、运输、处置体系造成严重冲击的情况下,很可能会导致在非信息化调度模式下,出现个别“照顾不到”的点位,甚至“被遗忘的点位”,造成这些点位的医疗废物无法及时清运处置。
三是采用纸质联单的对接方式,不可避免会有人与人的直接接触,存在交叉感染的风险。
与此同时,原有的全市医疗机构日常医疗废物收运处置也需照例进行。要同时兼顾日常处置和应急处置需要,天津面临的医疗废物收运处置压力前所未有。
对此,指挥部迅速厘清思路,通过分类精准施策,依靠科技手段,提高收运效率和覆盖面,全力确保实现医疗废物收集、运输、处置和人员安全“四个百分之百”。
针对全市医疗机构,继续使用市危险废物综合监管信息系统和市医疗废物处置智能化管控系统,通过物联网+监管手段,对全市医疗机构、医疗废物运输车辆、医疗废物应急处置单位实时监控,通过对医疗废物信息、运输时长、转运路线及处置能力进行大数据收集和数据对比,对医疗废物产生方信息和接收处置单位处置能力进行精确分析,优化运力调配。
针对诸多新出现的医疗废物临时收集点和隔离点,环科院技术团队用24小时紧急研发出名为“医废清”的涉疫医疗废物转移登记填报微信小程序。
“医废清”可以让隔离点、收集点管理人员通过扫描运输车辆二维码(一车一码),仅需填写医疗废物转移重量信息,即可完成转移登记。当医疗废物剩余量达到点位贮存能力 80%时,还可以进行点位余量更新,指挥部可据此调配运力前往收运。“‘医废清’在帮助我们实现收运效率提升的同时,实际上也把诸多新增的隔离点、医疗废物收集点和社会运输车辆也纳入了信息化监管范围,而且实现了医疗废物转运‘无接触’办理,避免了交叉感染风险。”环科院技术团队负责人吴犇说。
“至此,天津市医疗废物无论是常态化管理还是疫情防控应急管理,都实现了电子联单转移和信息化管理,这个意义非常重大。”采访中,王冬梅对此一再强调。
“‘医废清’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医疗废物收集、转运、处置效率和调度的精准性,解决了应急状态下涉疫医疗废物收集点收运、处置死角的问题,真正做到了闭环运行,全收全处。”指挥部副总指挥、市生态环境局二级总监邵玉林告诉记者。
此外,指挥部突出重点,针对作为本轮疫情“主战场”的津南区,倾斜调配医疗废物运输车辆优先保障运力。配备具有丰富经验的收运人员,采取最严安全防护措施,实施闭环管理,专门服务津南医疗废物收运处置工作。同时,抽调医疗废物应急处置领域专家与支援抗疫队伍一并下沉津南,在做好疫情防控志愿服务的基础上,助力当地医疗废物处置工作。
针对天津市新冠肺炎确诊患者收治定点医疗机构的海河医院,进一步强化闭环安全管理措施。配备专人、专车、专用周转容器单独负责该院医疗废物收运工作,做到日产日清。两组收运人员交替运行,隔天进行核酸检测,确保人员安全。
在医疗废水处置方面,也面临着与医疗废物处置相似的情况。不同之处在于,医疗废水面临的新情况主要是由于隔离点新增造成的。对临时新增加的宾馆酒店等原本不具备医疗废物、医疗废水处置条件的隔离点,指挥部采取了新增一处立即上门服务一处的措施,派出医疗废物、医疗废水处置专家组同时上门服务,指导科学设置划分医疗废物暂存间,帮助建设改造医疗废水消毒处理设施等,并全天24小时随时提供技术指导服务。
指挥部将这种“在设立隔离点的同时,同时派医疗废物、医疗废水双专家组上门服务”的模式迅速在全市推广,有力保障了各隔离点涉疫医疗废物全部及时安全处置,涉疫废水全部及时消毒处理。
天津市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技术团队用24小时紧急研发出名为“医废清”的涉疫医疗废物转移登记填报微信小程序。
“细”+“严”:细服务确保处置规范,严监管守护全链条安全
越是最紧张的时候,越要从细从严。越是最吃劲的时候,越要谨慎规范。连日来,天津市区两级生态环境部门,细服务、严监管,全力保障医疗废物收运处置工作规范运行。
医疗废物处置一线人员是守护疫情防控最后一道防线的“战士”。本轮疫情发生后,全市医疗废物产生量激增,转运、处置频次较疫情发生前更加频繁,医疗废物暂存点位、隔离点位因需而增的不确定性,也让处置人员流动性陡然增加。如何切实保障处置人员安全,成为又一项紧迫任务。
“依托全市医疗废物信息共享机制,我们随时掌握转运需求的变化,多方筹措转运车辆、处置人员,实行‘车不停、人轮休’的办法,持续提升转运能力。转运频次高了,需要的新人自然也多了,此时在市区两级生态环境部门的指导帮扶下,我们同步加强了处置人员培训,做到不管多急多忙,都要规范操作。同时,我们还按照要求,为一线人员至少每两天做一次核酸检测。”天津瀚洋汇和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李天炜说,他每天最开心的时刻,就是看到大家核酸检测报告结果是阴性时。
为保障应急时收运工作规范运行,就在本轮疫情爆发前的1月7日,天津市生态环境局刚刚按照年度计划,组织了全市疫情防控医疗废物运输车辆收运全过程应急演练,并将演练过程制作成视频教材,供各区学习掌握。
疫情爆发后,河东区快速反应,严守标准,以街镇为单元多次开展专题培训、实战演练,理顺收运流程、规范工作标准。河东区生态环境局还印发操作明白纸,编写要点“顺口溜”,对一线处置人员的每一项操作都提出规范要求。
西青区采用“线上教学与现场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加强收集、运输人员规范操作培训,同时做好相关人员健康管理,定期开展核酸检测。“刚‘入列’时操作不太熟练,心里感到不太踏实。经过几轮培训和实践操作,我现在已经可以规范处理好每一项工作。”西青区中北镇医疗废物收运人员孙亮说。
滨海新区、南开区、河北区、河西区印发了医疗废物管理图解指南,进一步明确医疗废物包装、交接台账记录、标示牌设置、消毒等要求,规范收运流程。
与此同时,市区两级生态环境部门进一步加大了服务和监管力度。市生态环境局16个医疗废物处置包区指导服务组,每日到各区现场帮助解决在医疗废物和医疗废水处置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市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总队组建多支专项检查组加大了执法检查频次。各区生态环境局也加大了各自辖区的指导帮扶和检查力度。
“必须确保涉疫医疗废物、医疗废水全收集全处置,做到应收尽收、应运尽运、应处尽处,规范化全链条闭环运行、全覆盖安全处置。”1月20日,天津市第四轮全员大筛当天,温武瑞在指挥部现场告诉本报记者,本轮疫情爆发以来,市区两级生态环境部门广大干部职工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环保铁军精神,实现了医疗废物收集、运输、处置和人员安全“四个百分之百”,牢牢守住了医疗废物和医疗废水处置这个疫情防控的最后一道关口。
1月8日-1月20日,全市定点医院、发热门诊、隔离点等场所共收运医疗废物1943.68吨,全部实现无害化处置,有效保障了全市疫情社会面“清零”工作顺利推进。
1月21日,第175场天津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发布消息,“在一个潜伏期内,天津市由奥密克戎变异株引起的本土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取得了阶段性明显成效,实现了社会面清零。”
天津市医疗废物和医疗废水应急处置工作经受住了这场突然降临的“大考”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