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轮天津疫情发生后,因全员核酸检测和隔离管控产生的涉疫医疗废物激增。如何做好涉疫垃圾安全转运、处理这一疫情防控中的关键环节?第三轮全员核酸检测当天,记者对此进行了探访。
凌晨4点,河东区大直沽街道环卫工人王章俭一面穿戴防护服、口罩、手套,一面复习着河东区生态环境局下发的医疗废物转运口诀,准备开始一天的工作。今天要进行第三次全市核酸检测,他和同事们要穿梭于各个社区的核酸采样点,随时把采样产生的医疗废物集中到指定的暂存地,等待统一处理。他提到:“第一次大筛之前,区里就开始强调,要做好自我防护,运输当中要双扎双包。街道也派专人培训了好几次。”
双包双扎,意思是每包医疗废物,都要包装两层,封口两次,每次封口都要消毒。一番忙碌后,7、8个黄色的医废转运袋装进了王师傅的密闭电瓶车,最终运抵街道的临时暂存处,放进两个封闭的集装箱。暂存处是一处尚未完工的公建大院,距离周边居民区、市场都有一定距离。整个过程,都有河东区生态环境局的工作人员监督。
在现场的河东区生态环境局生态管理科科长曹阳说:“前期测算过每万人筛查产生的废物的量,加上人数,确定的12个暂存地。一轮大筛之前以医疗行业的这种要求来对街道做培训,强调装满四分之三封口,两次消毒,和生活垃圾分开。今天咱们生态局全局分组,到各街道区规范他的收集转运。目前看还没有发现不规范。在这存不超过24小时。”
王师傅离开后不久,一部转运医疗废物的专业运输车驶入暂存点,将收集箱内的医疗废物全都装车运走,这些医疗废物按照疫情防控规定,最终将运抵本市定点专业处置单位,进行高温焚烧安全无害化处理。全市41部专业转运车辆,都被纳入市生态环境局医疗废物处置智能化管控系统,实现实时监管与调度。
这套系统平台是受市生态环境局委托市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为疫情防控专门开发,负责平台开发与运维的环科院工程师王岳介绍,疫情期间,该系统对医疗废物转运和处置起到了智能化监管作用:一是利用平台“一键扫描”功能由系统智能监管,形成每日报告;二是市生态环境局组织成立专门技术小组,24小时值守平台,发现问题立即上报主管部门,双管齐下,不留死角。此外,每部转运车辆都安装了多个摄像设备,如发生异常情况可通过人工智能识别自动报警,在线通知车辆所属单位和主管部门处理。
王岳说:“通过天津市医疗废物运输轨迹监控系统平台的一键扫描,可对防范医疗废物转运途中异常停车、中途开启后箱门、未按照规定路线行驶、司机和押运员卫生防护措施不到位等情况进行时时预警。各车辆运行轨迹、停车时长、运输量等数据与我市交通流量数据结合通过大数据分析,进一步优化路线,实现车辆实时调度,完成疫情防控各项应急运输任务。”
此外,市生态环境局还增加了对重点单位的现场执法检查频次,强化对医疗机构、隔离点等场所的指导督查,确保实现涉疫医疗废物全链条、全覆盖安全处置。